九万里风起云涌,竟是历史在唇齿间的旅行。
八千年沧海桑田,竟是黄河在座椅上的行踪。
为了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黄河生态文明,展示河南文化形象。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晚上7:30,河南博物院在联动18家市级博物馆共同举办“‘万科杯’第七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活动基础上,推出了“最国潮很河南”文化IP直播活动《V-Talk》圆桌派。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文化名人郦波、郑州万科责任合伙人徐雪、河南卫视主持人陈琨围坐在一起,并连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为广大网友奉献上一场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潮”起来的对话。通过有趣的解读、生动的故事点亮了线上中原文明,刷新了人们对文物的鲜活认知。
引子:围坐网前百万客霜凝一剑数千年
对话先从纸上的一个动画场景启程,里面的绘画人物被激活,开始了本期《V-Talk》的文明穿越之旅。
特邀嘉宾文化名人、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与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开场乐曲中相逢在西周时期出土的文物面前。
序幕就这样从西周晚期的一把将冶铁技术提前了1200年的“玉柄铁剑”延伸开来。
从此,黄河岸边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字由彩陶上的红彩、黑彩条纹,逐渐成为有寓意的象形刻画在了龟甲兽骨上,转移到了青铜、石鼓上,渐渐地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更新,文字的书写逐渐成为主流。
华夏文明的血脉,透过这些文字在黄河的泥沙上沉淀至今。
《V-Talk》的直播,透过这些文物在桌面上的沟通中激活了历史。
居中:土圭测影封建制天下之中立中心
随着直播交流的文化互动,主持人陈琨给各位嘉宾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河南文化的理解。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马萧林院长说,河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从夏王朝开始,到商周、到北宋,在这3000多年的时间里,前后有20多个王朝都建都在河南,让历史上的河南形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作为文化名人、大学教授的郦波先生,则是从河南人喜欢说“中不中”的口头禅,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中心城市是如何在河南建立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当时的周公姬旦为了建设现在的洛阳,就带着他的弟弟,用土圭测影之法确定天下之中,确定了洛阳作为东都的历史地位,并且测定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一天,也就是冬至的12月22日(21日、23日)。
在对话嘉宾中,除了马萧林院长、郦波教授之外,作为郑州万科责任合伙人的徐雪还有一个非常神秘的身份——曾经的河南博物院志愿者。
她说中国一共有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这一点在整个文明史上都很少见!在这里,无论是绚烂繁华的大唐洛阳,还是沉静内敛的宋代开封,都有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构成了鲜明的文化记忆,构成了她民族自豪感的一部分。
回响:骨笛声里闻礼乐一米帽中见北宋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的重要表现就是礼乐。《世本》说“女娲作笙簧”。直播中河南博物院的华夏古乐团演奏,就是用传统乐器再现礼乐的一部分。
贾湖骨笛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物,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距今约8000年,出土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贾湖村,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从某种层面印证了古文典籍的吹奏乐器记载。据马萧林院长介绍,出土的骨笛有5孔、6孔、7孔,乃至8孔,可以演奏完整的乐曲。
除了礼乐,针对“礼帽”,在直播中也有解读。
主持人陈琨说疫情期间一个小学的学生仿宋代官员做了“一米帽”,既确保了安全的距离,又防止了交头接耳。
有个参与互动的网友,在收看直播的时候查了这个,并针对赵匡胤发明“一米帽”预防大臣交头接耳提出不同看法,他的理由是,如果是防止交头接耳,大臣们戴一米帽可以理解,从赵匡胤作为皇帝本身也戴“一米帽”就解释不过去了。
他认为这个长翅帽预防交头接耳是一种附带功能,更多的是增加朝臣站班的秩序和礼仪,和古代士大夫见面拱手是一样的。
针对拱手礼时应该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的问题,郦波教授做了解答。
他说拱手礼属于揖礼,应该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体现左为上,在过去比这个礼更重的是拜礼,稽首、顿首都是拜礼的一种。
链接:传承当中见初心保护传承见未来
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创设计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针对如何通过博物馆的文创活动,增强90后、00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体现90后、00后的文化自信,还特别连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进行深入探讨。
他听说河南已经举办了7届文创大赛,他觉得这种通过举办高规格的文创赛事来为文创产业注入新鲜血液,让文物从馆藏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让文物走进生活,对文化的传承和被了解非常有利。希望本次河南博物院通过文创大赛为抓手,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立起来。
豫鉴:联合推进做文化文创当中起国潮
通过直播大家了解到,面对河南文创产品,河南博物院开展了很多合作,包括大学、包括万科,就是要让更多观众关注。尤其与万科的文创合作,让非常缓慢的文创生长状态看到陡坡式的拉动曲线。
这一切源于博物院这么多年,经常和大学生交流,关注社会需要什么,大学生需要什么。
而万科作为一家有着文化底蕴的企业,一直希望承担起文化传播和重建的责任。无论是2019年9月联合豫博在北京国际世园会植物馆的联名文创展,还是在CBD3000人乐跑赛上的联合河南博物院洞穿古今主题,抑或是在奥体中心上万名万科业主一起聆听华夏古乐团的声音等都是要增加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黏性。
而本次文创合作的最大亮点首先是数量多,一个月内征集了两千多份作品,而前几年加到一起才五六千件;其次是积极性高,这次文创设计联合19个博物馆,平均每个博物馆拿出两三件文物来供参赛者进行创作,分成服装、百货、科技三类;然后是关注度高,组织这样的活动,年轻人认同越来越多、关注越来越高。
马萧林院长表示,读懂年轻人,了解公众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提取历史文化元素、讲述文物故事制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让大家感受到古代艺术之美。
用郦波教授的话说,文创热就像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文创设计就是解决让文物和文化走进生活、生命里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