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关于专业的讨论在大学生中又热了起来:大一新生因对即将学习的专业感到陌生而咨询师长,大二学生考虑是否有必要转入一个更喜欢或更热门的专业,大三学生纠结考研要不要跨专业,大四毕业生思考找工作要不要专业对口。

“虽然我向往金融专业,但因为从未接触过,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刚刚进入大学的张华(化名)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看中的就是学院入学时不分专业,先接受为期一年的小班通识教育。“这样可以让自己知道真正想读的专业,以后也不会有遗憾。”
这些关于专业的疑问与困惑,虽然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与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模式为主的现状密不可分。那么,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我们该如何看待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又该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与融合呢?
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凸显
“专业学习对市场的把握存在较大偏差。”暑期刚刚结束在广告公司实习的浙江某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王亮告诉记者,“实习学会了运用第三方网站监测、分析甲方及竞品广告的投放数据,并制作报告。但在校内学习中,大多还是采用‘熟人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和分析市场,较为落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当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们比较集中地提到了“过窄过细、重理论轻应用、与就业脱节”等问题。
“我所在的机械工程系,专业教育缺乏专长与特色。比基础,远不如数理基科,比专业,又不如航院、车辆、电机之类。”北京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余闲告诉记者。
“要培养深度,也要涉猎广度。”浙江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大三学生宋一天(化名)说,当专业划分过细,学生囿于各自的小圈子,将难以把知识联系起来,并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东部某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李鹏分享了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4门专业基础课、23门专业必修课和23门专业选修课。他认为,“这些课程普遍存在内容不全面、落后于时代潮流等问题。”
专业教育的传统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仿效苏联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建立起专业教育模式。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综合性院校明显减少,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得到大力发展,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相继设立。
“在当时,这一模式的培养目标与生产部门直接对口。”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曾撰文分析,“专业教育”模式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为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模式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弱点也日益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弊端,甚至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的需要。毕业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需要开阔视野,关注、利用其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才能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挑战。
通识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原来过细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高校的重视。”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指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最主要的优势表现在于比较完备的顶层设计和制度配套。”
据了解,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模式,把通识教育作为学生大类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没有实行大类培养的高校,也将通识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通识学分,开设足量的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修读要求;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则依托实体制书院,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通识教育,也颇具特色和成效。
“我的语言技能是在西班牙语的专业课上学到的,但让我灵魂震颤的时刻大多发生在通识课上。”回顾两年的大学时光,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大二学生陈佳分享道,“我在通识课上学习到了平权、社会权力等新的思想,而这对了解我的‘语言对象国’——西班牙的社会现状、深入学习西班牙语起了很大帮助。这样的平衡是一种良性的互补。”
通识教育当然不是灵丹妙药。在就业压力之下,有些家长和学生担心通识教育是否会挤占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一些就业单位对通识人才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不高。据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政治经济哲学专业的老师透露,“我们的学生在保研、出国时很受欢迎,但一些同学也吐槽,就业的时候不如经济学院的学生受欢迎。”
王晓骊认为,从目前来看,在通识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共性难题:一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割裂开来。相关部门或学院面向全校无差别地开设一系列通识选修课,而不关心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资源需求上的差别;专业学院只抓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不重视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成效,甚至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将通识教育排除在外。二是对通识教育的简单化理解,把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通识课程,忽视通识教育注重能力、素质和智慧提升的本质。三是对通识教育的成效期待过于急切。通识教育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超越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识教育要总结、凝练和凸显成效,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检验,这决定了想从短期数据上让通识教育自证其成效是难以实现的。
通专问题不应非此即彼、厚此薄彼
专业教育一无是处了吗?当然不是。
“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能够为长期走好专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认为,“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专业动机和职业伦理。”
“很多人认为专业教育不好,通识教育才是正道良方,甚至认为只有搞通识教育才是大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游蠡博士指出了当下的一种误读,并认为这种误读可能会阻碍大学人才培养改革,因为“培养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都具有其深厚的教育传统与重要的社会价值,我们的改革绝不应非此即彼、厚此薄彼。”
多位专家学者在采访中指出,想要真正有效地实现两种教育的平衡与融合,既需要处理好“专”与“通”的关系,也需要认清教育传统、尊重院校差异。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更为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前后相继的。”游蠡认为,当下流行的“通专结合”是历史上先学苏再学美、制度叠床架屋的结果。想清楚如何安排“先通后专”,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问题,而且更是对整体学制的通盘考量,“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目前最缺乏的,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是各管一段”。
游蠡建议,“地方院校可以用通识的形式来做专业教育,即推行宽口径的专业培养;个别研究型大学在自由选修、普遍选修之外,还是得把主修的功夫做好,用专业的形式来搞通识,这样也能更好衔接本科之后的专业教育。”
王晓骊提出,要按照专通融合的原则,以通识教育促进专业提升,将专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形成两者共融互通的良性关系:一是合理配置专业学分和通识学分,在整体上保证两者的均衡;二是与专业学院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三是在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除了针对通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模块之外,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内容和培养目标开设拓展性的跨学科通识课程模块。(柴如瑾)


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严...
2020,中国将迎来哪些变化?...
王霏霏发博回怼网络恶评 好...
豆瓣开分6.1 蔡徐坤能救“《...
舞台效果不打折 五月天线上...
送外卖的影城工作者:等待春...
明星为何热衷直播带货?
王凯谈帝后CP:他们还是比较...
《清平乐》热播 剧中都还原...
杰伦粉丝奶茶应援 网友:这...
3600余冷门职位被张榜点名 国考(2021-09-07 09:44:23)
陈欧代言自己 两年净利跌六成(2021-09-07 09:44:23)
《隐秘的角落》凭什么能...
赛制打破常规 《炙热的...
谍战剧《局中人》定档 ...
当晚会变成直播带货 各...
不舍!《风味人间》第2季...
《清平乐》完美收官 宋...
医教结合 融合教育 驻...
好消息!互联网公益慈善...
土地市场竞拍热度居高不...
多地上调公积金缴存上限...
深圳楼市的真面目是什么?
上半年南京二手房市场的...
美国房产抵押贷款利率降...
A股房地产板块昨日强势走...
“跌跌不休的房租”让毕...
买房人热情不减 南京恐...
央行下调基准利率 融资...
房屋商业贷款中评估的作...
牵涉面广 老旧小区改造...
刘涛直播间47万的房子谁...
北京二手房市场回暖 交...
北京怀柔规模最大安置房...
地产板块小幅走高 销售...
男子因诈骗已经获刑,而...
贷款利率下行 谁受益了?
员工陆续到岗 武汉多家...
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 加...
中国楼市2月“摔了一跤”...
家具板块盈利能力下降 ...
智能家电普及加快 是否...
上门维修花样百出 人工...
太气愤!华埔装饰郑州公司...
千万别让爸妈装修!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