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资撤离中国的声音时有出现,并引发中国投资环境变差,对外资吸引力下降的担心。外资真的在撤离中国吗?10月17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举办的“国经论坛“上,专家学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外资撤离中国,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这没什么奇怪的。到底撤离了多少,如果没有统计学上的依据,很难说明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认为,所谓外资撤离的含义是多重的,其中有许多考量因素,未必能表明对营商环境的意见。
对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的原因,裴长洪认为,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下降,目前仍处于恢复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是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占比显著提高。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张建平认为,离开中国的外资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事实上中国现在利用外资的规模一直维持在高位,而且这几年都有小幅增长。从结构来看,进来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这两个重要领域。过去的外商投资70%是进入制造业,今天外商投资65%-70%是在服务业里。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541家,同比增长10.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8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52家,同比增长14.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从外资产业结构来看,1月至9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81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占外资总量比重的29.4%。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281.9亿元人民币,占外资总量比重的69.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外商投资企业也有一个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问题。2005年前,外商投资企业更多看中的是中国低成本投资环境。2012年前,外商投资企业更多看中的是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环境。2012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更多看中的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新增长点。不适应新常态的外资正在离开中国,转向本土或东南亚、南亚,高科技制造和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仍在积极进入中国。
裴长洪认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仍然有潜力。他建议,制造业方面主要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服务业方面主要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复制自由贸易区有关经验。为了有利于外商对中西部的制造业投资,地方政府应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当地切合实际的招商引资政策,东部地区应主要在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上下功夫,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是坚定的。我们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欢迎全球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十九大以后,中国对外开放会达到新的高度。相信今后五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国家。
与会专家认为,如何实现好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前国民待遇,改善营商环境,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厘清利用外资的战略思路,力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和世界创新中心转变;从引资为主向引资、引技、引智、引制融合发展转变;从优惠政策为主向需求引导、供给合作、透明可期、全球运作的合作伙伴转变。在政策举措方面,重点打造充满活力的需求环境、开放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竞争力强的成本环境、规范安全的监管环境。如果这些改革举措到位,乘着党的十九大东风,我国将会迎来高水平外商来华投资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