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翻译的时代。人人可译,借助拍照翻译、屏幕划词翻译、搜索引擎翻译等工具,不会外语的人可以轻松应对需要外语的场景;处处皆译,我们用的手机、电脑、护肤品等大都配有已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说明书,浏览的国际新闻大多也是编译过来的。翻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人可译、处处皆译的翻译质量如何?大量夹杂着英文词汇、复杂句法的欧化汉语,又会给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人们对“翻译腔”已经熟视无睹
人人可译、处处皆译带来了即时翻译、快餐翻译。时效即生命。为了追求效率,我们往往不求甚解,只求大意。在外国餐馆用拍照翻译点餐,或是用屏幕取词翻译了解外语文献的意思,翻译工具的确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但如果翻译面向公众,譬如图书翻译、公示语翻译、新闻翻译、说明书翻译等,那就必须力戒这种大致翻译或机械翻译。这种大致翻译或机械翻译往往不够准确,措辞过于欧化,甚至夹杂着不少望文生义的错误。
不少译者一见到“when”就翻译成“当”,习惯用“的”连接多个前置的修饰语;见到英语的被动语态就翻译成“被”字结构,于是出现了“当当不断”“的的不断”“被被不断”的问题。这种欧化的译法,余光中谓之“恶性西化中文”,其恶在于“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倘若一部译作读来只见一片片拗口的长句,杂有“当当不断”“的的不断”“被被不断”,汉语的简约之美便无从谈起,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觉得译文本来就这样。可见,人们对带有“翻译腔”的译文,抱有集体无意识的容忍。这种容忍,意味着大家对“翻译腔”已经熟视无睹。
中文欧化缘起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经历了推崇、反思、调和三个阶段,始终和翻译密切相关。傅斯年早在1919年就倡导“欧化的国语”。而胡适一方面主张文化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却对现代汉语的欧化始终有所保留。鲁迅则认为“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因此主张一种杂合的“欧化语体”。郑振铎、沈雁冰等亦主张语体或文法欧化。
“五四”新文学运动二十年后,人们开始反思欧化的利弊。语言学家郭绍虞承认中文欧化对新文学有一定帮助,同时也指出过度欧化“终不免为行文之累”。在翻译实践方面,归化翻译重新开始盛行。比如,翻译家张谷若用“地道的中文”翻译《德伯家的苔丝》,将英文原作中的威塞克斯方言翻译成了土味十足的山东方言。翻译家傅东华翻译《飘》,把人名地名都中国化了。
过度欧化的直译是对原文的假忠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到来,翻译中的欧化之风再次兴起,且一直持续至今。这引发了不少学者的担忧,认为“翻译腔”带来的欧化句式会严重影响汉语的纯洁性。
翻译中的中文欧化问题与英语作为全球通行语言密切相关。世界上讲汉语的人最多,可与英语相比,汉语是较少被翻译成外文的语言。据国家版权局统计,2019年我国共引进图书版权15684项,其中英美两国图书引进7643项;同年输出图书版权13680项,其中汉语图书输出到英美1107项。2019年我国英美图书引进数量是汉语图书输出到英美的7倍左右。总体来看,我国图书输出和输入的逆差在缩小,但汉语图书的译出与英文图书的译入逆差极大。
外语的输入,带来的不仅有新观念、新技术,更有外国的文化。随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不少学者担忧,大量欧化的词汇句法会冲击本土语言生态,可能造成本土语言慢慢丧失自身特性,失去被翻译的可能,从而弱化本土语言在全球语言生态中的地位。人们也担忧,大量欧化的语言会污染纯净的本土语言,造成语言的殖民。这些担忧有一定道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发布了《世界濒危语言地图》,全球大约有6500种语言,其中将近一半处于濒危状态。另据一些语言学家估计,大约每隔一周,世界上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
不过,人类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而交往交流交融又离不开翻译。只要翻译存在,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就不可避免。就我们国家而言,汉语受到英语等其他外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杞人忧天。
语言自有其净化筛选的内在机制,它会在与其他语言的交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譬如,一些从外语中翻译过来的词汇已经变成汉语的一部分,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们来自外语。汉语人称代词有性别之分始于1917年,受英语影响,出现“他”“她”“它”的单数人称代词,后来又受法语影响,出现对应的复数形式“他们”“她们”“它们”。至于句式方面,“之一”“与其说,不如说”等外来句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汉语的逻辑性、严密性。总之,从外语中引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大大增强了汉语的包容性。
至于人们担心的汉语过度欧化的问题,除了有译者翻译能力不足的因素,主要还是由于文化交流的失衡。因此我们反对的不是有益于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欧化,而是过度欧化。过度欧化的文体大量使用“被”字句,过多使用抽象名词、连接词,复制原文的长句结构,往往长篇累牍,行文生硬,甚至逻辑混乱。这种所谓的直译,是对原文的假忠实,亦即钱锺书先生所批判的,可以列为“撒谎表”。
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
语言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两种语言、文本、文化的对话。译者带着自身的历史视域,走进源语文本的视域,在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对话中,两种视域得以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因此,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它与本土文化建构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译者须以本土文化建构、传播为己任,结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具体语境,依据读者对象、文本类型、翻译的方向(译入还是译出),正确使用翻译技巧。
其一,译者在翻译之前,应弄清楚文本属于哪个类型、谁来阅读文本等基本问题。鲁迅曾经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提出“硬译”,译文带有明显的“翻译腔”,但并非他的所有译文都如此。他考虑到文本功能、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的差异性,在翻译文艺理论时,针对受了良好教育的读者,采用“硬译”的翻译策略,而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则以意译为主。
其二,要视翻译的方向是“外译中”还是“中译外”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针对翻译理论学家韦努蒂为阻抗英语文化霸权所倡导的异化策略,爱尔兰学者迈克尔·克罗宁认为,为了保存爱尔兰语的特性和差异性,应该用地道的爱尔兰语翻译英语文本,用阻抗式、带有爱尔兰语特征的英语翻译爱尔兰语文本。同样,译者在将英语文本翻译成中文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形,合理决定译文“翻译腔”的程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英译中”时用带有一点“翻译腔”的译文呈现他者文化的新和异;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汉语文化的独特性,应该避免低级负面的机械“翻译腔”,根据译文功能、文本类型、读者对象等的不同减少对欧化句式的使用,并对原文中的错误价值观予以修正。
总之,语言和翻译从来不是价值无涉的透明之物,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在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承担的是特定的文化政治任务,而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译者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影响翻译和文化的诸种要素,采取最适当的翻译方式,在翻译中推动本土文化的建构和传播。(作者:于德英,系鲁东大学教授,本文为山东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哲学思维方式的中西译论比较研究”的阶段成果)


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提示:严...
2020,中国将迎来哪些变化?...
王霏霏发博回怼网络恶评 好...
豆瓣开分6.1 蔡徐坤能救“《...
舞台效果不打折 五月天线上...
送外卖的影城工作者:等待春...
明星为何热衷直播带货?
王凯谈帝后CP:他们还是比较...
《清平乐》热播 剧中都还原...
杰伦粉丝奶茶应援 网友:这...
3600余冷门职位被张榜点名 国考(2021-10-27 08:36:46)
陈欧代言自己 两年净利跌六成(2021-10-27 08:36:46)
《隐秘的角落》凭什么能...
赛制打破常规 《炙热的...
谍战剧《局中人》定档 ...
当晚会变成直播带货 各...
不舍!《风味人间》第2季...
《清平乐》完美收官 宋...
医教结合 融合教育 驻...
好消息!互联网公益慈善...
土地市场竞拍热度居高不...
多地上调公积金缴存上限...
深圳楼市的真面目是什么?
上半年南京二手房市场的...
美国房产抵押贷款利率降...
A股房地产板块昨日强势走...
“跌跌不休的房租”让毕...
买房人热情不减 南京恐...
央行下调基准利率 融资...
房屋商业贷款中评估的作...
牵涉面广 老旧小区改造...
刘涛直播间47万的房子谁...
北京二手房市场回暖 交...
北京怀柔规模最大安置房...
地产板块小幅走高 销售...
男子因诈骗已经获刑,而...
贷款利率下行 谁受益了?
员工陆续到岗 武汉多家...
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 加...
中国楼市2月“摔了一跤”...
家具板块盈利能力下降 ...
智能家电普及加快 是否...
上门维修花样百出 人工...
太气愤!华埔装饰郑州公司...
千万别让爸妈装修!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