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logo商界新闻 > 要闻 > 正文
投稿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探访红军长征首次胜利会师地:小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2021-06-06 10:15: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贵州印江6月6日电 题:探访红军长征首次胜利会师地:小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作者 周燕玲 李金磊 单冰洁 吕慧乾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木黄镇,是一个在地图上用放大镜都找不到的小地方,因87年前红二、红六军团在此胜利会师,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5日,中新网记者跟随“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实地探访红军长征第一次胜利会师地如今的模样。

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里自动化生产菌棒。 周燕玲 摄

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城出发,沿着G352国道一路向东,约1个小时的车程抵达木黄镇。会师柏、会师广场、会师纪念馆……在木黄,随处都能感受到这个红色小镇的长征印记。

不仅如此,红军长征精神始终激励着木黄这个大山深处小镇的发展。走进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群山环抱下的106个食用菌大棚,蔚为壮观。

占地1200亩的农业示范园,配套有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菌棒加工厂房、贮藏冷库、冷链配送中心、菌种厂、产品检测中心等,为食用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木黄镇的食用菌基地。 周燕玲 摄

记者发现,这个在大山里崛起的园区不仅大还相当智能。在园区“智能化生产数据控制中心”,大棚管理员通过手机下载的“惠农云平台”,不仅可实时监控园区106个食用菌大棚环境数据,还可远程操控大棚开窗通风,调解温度,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棚中事。

“食用菌栽培在大棚里、田野里、吊在大棚的半空中,四季皆可采摘。”木黄镇党委书记田仁贵说,这都得益于园区建立的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团队专家工作站,为食用菌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并在食用菌技术创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为企业和地方提供全力支持和帮助。

大棚里可监测温度、湿度等。 周燕玲 摄

如今,木黄镇通过龙头企业+村合作+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上千户村民增收致富,年产食用菌1亿多棒、产值超亿元,产品还销售到日本和韩国。

“只要身体允许,自己想做,家门口就有大把就业机会。”正在园区采摘食用菌的木黄镇村民杨胜平笑着说,一年在园区上班就有4万多元收入,还不算土地流转费和入股分红。

图为木黄镇党委书记田仁贵展示正在生长的木耳。 李金磊 摄

5年前,30岁的木黄镇青年吴承敏放弃在长沙的高薪工作,返回家乡创业致富,目前通过电商等平台销售村里的黑木耳、香菇等农产品,公司年入500万元。

在木黄镇五甲村,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柏树,87年前它见证了红军长征的第一次胜利会师。80多年岁月峥嵘,“会师柏”依然枝繁叶茂,正见证小蘑菇如何撑开村民的“致富伞”。(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zgsj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商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商业 / 家居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免责申明|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 2020  中国商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5997 349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