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logo商界新闻 > 区县 > 正文
投稿

海内外媒体走进扬州“网红渔村” 感受“渔歌新唱”

2021-10-20 06:30: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扬州10月19日电 (记者 崔佳明 杨颜慈)深秋时节,凉风习习,鱼鳞般的波光泛起湖面。在扬州沿湖村,绿色的湖水,黛瓦的小楼,木制的亭桥……湖中赫然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大字。

19日下午,“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扬州“网红渔村”——沿湖村。30余家海内外媒体行走在江畔渔村,看渔村蝶变、听渔民新说。

生态蝶变后的扬州沿湖村,勾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小幸福”。

图为扬州沿湖村。泱波 摄

看到如今的沿湖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有成片的荒滩废地,是一个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因穷闻名”的小渔村。

地处渔业资源丰富的邵伯湖西岸,沿湖村渔民世代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看天吃饭。这个“漂”在水上的村落一直是当地位置最偏僻、经济基础最薄弱的村庄。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向媒体采访团介绍起渔民的“上岸之路”。据其介绍,14年前,全村挑土填塘造庄台,渔民们结束水上“漂泊”,在陆地上扎了“根”。

图为航拍扬州沿湖村。泱波 摄

通过全村退养还湖,以邵伯湖美景、渔家美食为名片,打造出一批特色渔家乐和民宿,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一批极具特色的渔家乐、水上船家、民宿客栈、渔歌渔祭等文化活动成了渔民向水讨生活的“新饭碗”,曾经的“渔花子”摇身一变成了“渔老板”。

这一系列举措,与扬州统筹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坚决执行沿江产业“退后一公里”的要求紧密相连。

为守住绿水青山,扬州压实生态红线,关停拆除化工生产企业483家,长江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56.9%,并全力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沿江沿湖3974名渔民全部上岸。

图为扬州沿湖村。泱波 摄

沿湖村的渔民便是最早“登陆”的一批。原本对于生计的担忧,变成了一片富民增收的新农村景象。

刘德宝告诉记者,这里已完成所有渔民上岸定居,他们的生活有了盼头。绿水就是资源,老一辈人偶尔撒网捕鱼,新一代人开微店、度假村,让这里有了更多的文化碰撞与积淀。

有意思的是,渔民们也纷纷涉水“网红”,通过直播“叫卖”特产。逐渐,渔民们摸索出一条从捕鱼卖鱼到“卖文化旅游”的生态富民路,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

图为媒体团成员在沿湖村采访。泱波 摄

渔民的口袋鼓了,渔村的外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沿湖村,跃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塘,还有白墙青瓦的小洋楼整齐地排列在沿湖大道的两旁。

几年内,沿湖村相继获得“国家级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村”“中国特色村”“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江苏最美乡村”等称号。

采访团成员看到荷塘边的数十只鸬鹚,站立在荷塘中的“定制站桥”上,饶有兴趣地拿手机留影,询问着鸬鹚的生活特性,以及与当地经济的联系,纷纷点赞这里的生态“蝶变之路”。

图为海内外媒体走进扬州沿湖村。泱波 摄

“早上游览了瘦西湖,下午来到沿湖村,截然不同的风景但都很有意思。”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副总编陈薇告诉记者,非常期待接下来的行程可以看到更多的运河之美,看到运河的古今之变。

此次“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风活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办。(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zgsj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商界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商业 / 家居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免责申明|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 2020  中国商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5997 34971@qq.com